过敏性紫癜,不容忽视的血管性疾病

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、关节肿痛、腹痛、便血及血尿等症状,作为一名外科医生,对过敏性紫癜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,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。

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,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,血液渗出形成紫癜,常见的致敏因素包括感染、食物、药物、花粉、虫咬等,儿童及青少年是过敏性紫癜的高发人群,春秋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。

皮肤紫癜是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症状,多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分布的紫红色皮疹,大小不等,可融合成片,一般高出皮肤表面,压之不褪色,皮疹好发于下肢及臀部,严重者可累及上肢、躯干等部位,除了皮肤症状外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症状,如关节肿痛、活动受限等,多累及膝、踝、肘、腕等大关节,呈游走性、反复性发作,腹痛也是过敏性紫癜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,可表现为阵发性绞痛,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便血,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血尿、蛋白尿,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炎甚至肾衰竭。

过敏性紫癜,不容忽视的血管性疾病

对于过敏性紫癜的诊断,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,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,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;血小板计数正常;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尿、蛋白尿等,皮肤活检可见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,血管壁可有纤维素样坏死。

过敏性紫癜的治疗主要包括去除致敏因素、对症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,对于感染引起的过敏性紫癜,应积极控制感染;对于食物或药物过敏者,应避免接触致敏物质,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出现的关节肿痛、腹痛、便血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,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,缓解症状,但应注意其副作用,对于病情较重、有肾脏受累的患者,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。

在日常生活中,过敏性紫癜患者应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,饮食宜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及易过敏食物,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,定期复查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
过敏性紫癜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,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,也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,作为外科医生,我们应高度重视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,为患者提供及时、有效的治疗方案,帮助患者早日康复。

相关阅读
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