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,主要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,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加,血液外渗,产生紫癜、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。
过敏性紫癜的病因较为复杂,常见的致敏因素包括感染,如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感染;食物,像鱼、虾、蟹、蛋、牛奶等;药物,如抗生素、磺胺类、解热镇痛药等;其他,如花粉、尘螨、疫苗接种、寒冷刺激等。
其临床表现多样,皮肤症状最为常见,典型表现为下肢伸侧及臀部出现对称分布的紫癜,高出皮肤,压之不褪色,可伴有瘙痒,随着病情发展,紫癜可融合成片,关节症状也不少见,多累及膝、踝、肘、腕等大关节,表现为关节肿胀、疼痛、活动受限,一般在数天内消失,不遗留关节畸形,胃肠道症状主要有腹痛,多为阵发性绞痛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便血等,严重时可出现肠套叠、肠梗阻等并发症,肾脏症状在部分患者中出现,多在紫癜出现后 1 - 8 周内发生,表现为蛋白尿、血尿、管型尿,严重者可发展为肾衰竭。
在诊断过敏性紫癜时,医生会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、病史以及相关检查结果,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,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;血小板计数正常;凝血功能检查一般正常,尿常规检查有助于发现肾脏受累情况,必要时还可能进行过敏原检测等,以明确病因。
对于过敏性紫癜的治疗,首先要去除病因,如避免接触过敏原、控制感染等,药物治疗方面,常用的有抗组胺药物,可减轻皮肤瘙痒等症状;糖皮质激素能缓解关节肿痛、腹痛等症状,减少肾脏损害的发生风险;对于肾脏受累严重者,可能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等,在治疗过程中,患者需要卧床休息,饮食上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。
作为外科医生,我们在面对过敏性紫癜患者时,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,尤其是有外科急腹症表现的患者,要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肠套叠等严重并发症,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,要与皮肤科、儿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,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,以提高治疗效果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帮助患者早日康复。
发表评论
过敏性紫癜,一种因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血管炎症疾病,其症状多样且复杂多变需深入了解以实现精准诊断与治疗。
过敏性紫癜,一种因免疫反应异常引发的皮肤血管炎症疾病,深入了解其成因与症状管理至关重要。
添加新评论